林邊是未於屏東的沿海地區的小鄉鎮,是民情比較純樸的地方,地方人很保守在十多年前就有團體出來關心自己的環境,經過幾次動員淨攤和掃街慢慢形成鄉內義工的凝聚力大約在民國八十六年,有一次大動員到東港的青州公園淨攤,也摧生了林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成立,我們開始了第二階段的社區營造,我們很平凡掃街和淨攤也激起各村落義工的成立,有仁和、永樂、林邊光林中林、長壽俱樂部、慈濟各團體也開始注意到生活品質與環保,這一年多年各團體的努力也使他們的區也變乾淨了。
 
 文史工作室開始思考往後的社區要怎 樣走下一階段的路線,進入河堤綠美化的開始在認養河堤同時出現了一些小插 曲,工作室和慈濟與長壽俱樂部是贊成河堤綠化,但鄉公所是反對河堤綠化,他 們反對的理由是,河堤的綠化會出現和以前還沒整治時候一樣,雜草叢生甚至會出現蛇、老鼠蚊子。 

 經過地區河川局的協調準以綠化,但是兩年內如果雜草 叢生必然要自動放棄鋪上水泥。在民國八十八年我們開始了認養的工作。
 

 工作室的會員在一起閒聊討論時,常感到台灣宛若一座監獄;海邊、河邊、溪邊的堤防將人們禁錮著不得親近屬於海洋國家得天獨厚的水,而且冰冷水泥正是監獄的像徵,心靈不得解放,但又是如此莫可耐何。曹啟鴻立委有感於此,在舊有已完成水泥堤岸請水利處第七河川局築花台71座,上植馬鞍藤、蟛蜞菊和矮仙丹,當完工後,一陣豪雨沖垮了兩座花台,於是施工單位再以鐵條固定,當然大家也看得出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舊堤新花台原本就不是最好的設計,但也是權宜之計。

 當第七河川局有意在竹子腳段在度整治河堤時,曹立委即建議以面溪斜坡的水泥結構,堤頂為步道轉,面村之脅坡以草綠化,花台植美化。在87年,88年工作室曾辦過幾次社區觀摩,到崁頂鄉越溪社區,萬巒四溝社區,美濃鎮鍾理和記念圖書館,里港鄉河堤,橋頭鄉五里林社區,對於個社區的綠美化工作極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