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邊鄉位於屏東平原南部林邊溪下游出海口,緊鄰規劃中的大鵬灣風景特定區,是南二高預定的終點站。省道台17沿海公路上,每逢連續假期或寒暑假,川流不息的車陣總把遊客載入墾丁國家公園,林邊這個濱海之鄉似乎只是中途過站。它雖然不具墾丁或大鵬灣全區域觀光遊憩的天然條件,但經過近年來社區自發性的美化工程、文史生態活動、河堤花園營造,已然為林邊編織出了一個小巧而豐盛的未來。

 在林邊,保存完整的清朝或日治時代的歷史建築處處可保存完整的清朝或日治時代的歷史建築處處可林邊溪口與濕地上有著候鳥、蟹類、海茄冬紅樹林等豐富的生態資源。鄉間村落裡大面積的蓮霧栽植,形成特有的產業地景,台糖窄軌火車道蜿蜒穿過檳榔樹、耶子林、香蕉園這樣的幽僻小徑甚具南國風情,而居家剪取檳榔的閒情或農忙時攀伏在蓮霧樹上修枝、剪葉、蓋網、疏花、疏果的景致,也流露出當地質樸的人文趣味。

 

 

 

 天或許沒有給林邊天造地設的觀光條件,但是這裡的人們卻擁有創造美景的熱情,二年半以前,林邊鄉開始熱絡起來了,鄉民自主地發動社團義工,完成河堤花園的營造對閒置空間綠化和美化,也由社區民定期養護。經過營造前後穢暗•和美淨的強烈對比,而激勵更多人參與改造家園的信心。經過這樣的希望總動員,光秃生硬的水泥堤防搖身一變成了覆滿馬鞍藤,蟛蜞菊與草皮綿延一千二百公尺的綠色長城。總是落葉,塑膠袋•農藥罐髒亂堆積的椰樹下,一番整治裝扮之後,也出落得光鮮動人,向日葵,大波斯菊,彩葉草•矮牽牛•非洲鳳繽紛曼妙地迤邐了六百公尺長投入參與,愛鄉惜土的情懷延燒開來。

 
 
 林邊古早的庄叫「下林仔邊根據文獻的解釋是森林的邊區。所以在開拓初期,林木叢生,先民伐木懇荒的艱難辛苦可以相見。傳說中最富盛名的古樹是俗稱的『五叢茄冬』先民開拓伊始,在乾隆年間,準此推算樹零當再二百歲以上樹木。在今納骨塔的西南邊,因大東亞戰爭,日本急需製造戰艦材料乃斷命於鋸齒之下。傳說命斷之時血流如注,伐木工人隨之暴斃;田墘厝的地理也遭到破壞從此沒有名人鋸齒之下。

 民國九年以前,每年雨季,山洪爆發,夾大量的泥沙湧入林邊庄內,目前最熱鬧的果菜市場,當時汪洋一片是氾濫成災一隅本鄉仕紳庄長黃添福,決心發動全庄民眾協力築造隄防,從民國九年至民國十七年,在他的任內完成造福家鄉的偉大工程。在築堤期間,由於義務性的人力長期的付出招致不少人怨聲載道,當面詛咒他,辱罵他的祖先。

 黃添福先生心胸寬大,不以為忤,大笑回報,不理之。傳說:當時築堤的庄民,流行唱著民謠。作者是本鄉已作古的張開旺先生,他也是工作群之一。謠詞的大意是全庄的人忙著造庄長的墳。

 他在生前曾經對作者憶述築堤的狀況並得意地大唱自己的傑作可惜我沒有錄音實在遺憾林邊竹枝詞:雨季年年有急湍隄防築後慶安瀾,追懷先覺勞心日利眾翻蒙害眾看。從傳說中的林邊,可知先民開拓艱辛,林邊提防築造甘苦庄長黃添福先生愛鄉的風範更了解本鄉早期族群的分怖希望鄉民追隨先人的腳步,愛護鄉土文物鑒古知今,發展未來。

 

 林邊鄉往昔是樹木蒼鬱的原野,故取名為曰「林仔邊」,隨著時間的長何,林邊不斷的成長進步與繁榮。乾隆二十二年間,有一位先民趙瓊勳,由大陸福建省率領許多族人到此地定居,開拓田園、認真經營,逐漸形成一個村落。道光十年,和大陸展開貿易,因此農、商業發達,發展成小鎮的規模,人口不斷增加之中。民國三十九年地方自治正式實施,鄉長民選後,溪洲村人士提出分鄉要求,於民國四十年三月一日經省政府核准,分成今林邊、南州兩鄉,分鄉後本鄉財經力量分散,幸好有香蕉、稻米兩項作物維持本鄉的發展。香蕉事業走下坡後,代之而起的是養鰻事業,到處可見漁塭,為本鄉帶來不少財富,但是因為猛抽地下水,所以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水質改變不能飲用。民國六十五年沿海公路通車,給本鄉帶來了繁榮,海鮮飯店、小吃店不計其數,「林邊海產」遠近聞名。近年來村民廣植蓮霧,果實碩大甜美,贏得了「黑珍珠」的美名。這些事業,帶來了本鄉空前的繁榮與富足。